今天碰巧在同一份报纸(《第一财经日报》)上看到关于两家C2C网站的不同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ebay,发生在美国。作者讲述了她老公在网上幸运地得到了一辆丰田小跑,考虑到家中的车库已然拥挤,加之考虑到现在美国还是“现金为王”为好,他们决定把这辆幸运的小车卖掉。在当地报纸、二手车网站上登广告收效甚微后,他们想到了ebay,一个可以覆盖全美的市场。售车信息贴出后,很快,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有人回应了,并且直接拍下。一个二手车交易就这样轻松搞定。  第二个故事,关于淘宝,发生在中国。作者讲述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毛绒玩具代工企业,如何通过网上销售弥补来自老牌客户的订单损失。2008年,这家玩具企业在淘宝上的销售额高达1500万。加上阿里巴巴B2B平台上的500万销售额,网络销售已经占到了这家企业总销售额的55%。  关于第一个故事,提炼出了几个标签:ebay、美国、个人、二手货。 关于第二个故事,提炼出的标签是:淘宝、中国、企业、新鲜货。 得出的基本结论:ebay和淘宝虽然同为C2C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就实际发展来看,ebay在向左走,C2C纯度貌似更高;淘宝则向右走,B2C的影子更浓。 本周三,ebay的CEO John Donahoe表示ebay将更加专注于做网上的二手或闲置物品的交易平台,而非像Amazon等进行新产品交易。此前,ebay曾推出销售新产品的业务,并被寄予厚望,但是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使ebay的计划落空。Donahoe表示,在二手市场,ebay有优势,可以赢得机会。 从上面的第一个故事来看,小民认为ebay此时重新回归二手市场恰逢其时。现在美国所遭受的经济危机,驱使很多美国人上网去淘二手货,同时也有很多人上网去卖闲置物品。在圣诞节期间,就曾有一些小孩希望父母能把他们不用的玩具卖掉,去置换一个二手的Wii。 美国消费者对二手物品的交易似乎更加习以为常,而中国消费者好像还不太喜欢。于是,在淘宝上,我们看见的往往是新奇特的新鲜物品。淘宝C2C的第一个“C”们中间,很少看到有卖二手物品的,更多的掌柜们都是在经营尚未开封的新品。试想,二手的充值卡,有人要吗? 以前,带“钻”的掌柜们一般都比较有能耐,能够搞到新奇特的货源,只要经营过程中没有人品问题,业绩基本没问题。后来,淘宝作为一个重要销售平台的作用开始日渐显现,于是一些企业开始注册帐号,也扮演起了“C”的角色。很多阿里巴巴的会员都同时拥有淘宝和阿里巴巴B2B的帐号,比如说第二个故事里的玩具企业。此后,淘宝正式开放“B2C”,引厂进店,在淘宝上经营的企业变得更加庞大,并开始出现大品牌专卖店。不仅如此,淘宝还开始发展线下实体店——淘一站,冀望通过线下布点扩大影响。 刚刚看到新闻,马云说:淘宝到美国来,不是为了和ebay竞争,是为了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或许双方也可以合作。 是啊,ebay和淘宝,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还谈得上竞争吗?江湖,早已不是C2C刚刚出世时的江湖了。 (来源:IT商业新闻网 作者:叶志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