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看似“高歌猛进”的楼宇展架媒体公司易取传媒突然进行大瘦身。这对易取员工陈茗(化名)来说怎么也想不到。因为就在今年6月,易取还宣布了盈利的消息。 但在10月份,陈茗和其他大部分同事被迫选择离开,她告诉记者,易取直营公司的人数加起来现在“可能只有100人。”这与当时鼎盛时期,易取老总所对外宣称的“700人的维护队伍”,“200多人的销售队伍”已经相去甚远。 这种窘迫的局面的出现,原因在于易取的第三轮融资迟迟未能推进,造成资金链的紧张,而大环境致使销售陷入低迷,更让局面雪上加霜。 计划赶不上变化 按照蔡晓阳之前在媒体上谈到的数字,易取2008年的目标是获得1000万美元利润,2009年为2000万美元利润。易取预备在2009年第二季度上市,届时公司能达到100亿元的价值。 但随后的报道中,蔡晓阳的说法逐步改变,他不再谈到利润,而是将2008年收入目标说成"1亿人民币",接着“又调至8000万元"。 易取创始人兼CEO陈礼煊近日告知记者,这一目标又往下调整。 但事实情况可能更糟糕。 “6月和7月(达到)持平,有一点盈利,后来紧跟的两个月,回收的钱很少很少,但付出的(运营)成本要大很多。就那么几个单,十来万不到,付的(运营成本)要几百万。”陈茗说。 在6月份开始,易取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始削减不需要的楼盘,逐步“砍租金”,但因为不能一下子砍太多,这个调整过程显得特别漫长。 这个过程发展至现在,“整个媒体资源的盘子已经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易取上海公关部朱丽娜告诉记者。 在上海,从7、8月份间,易取上海分公司开始梳理楼盘,将“点击率低的一些楼盘慢慢就开始处理掉了”。 “我们是在大批量地和物业解约。”朱丽娜说。现在,易取上海的策略不同以往,不再将上海市区所有中心区都做满。现在保留下来的资源包括上海人民广场附近的仙乐斯广场,徐家汇的飞洲国际,以及在古北地区的公寓楼一些比较好的资源。 陈礼煊告诉记者,此次易取的调整,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调整。包括开发团队,维护人员,以及各个部门进行精简。 在过去一年中,易取采取与楼宇先签约但不装展架的策略,当时“白交租金也可以”,以在短时间内拿下70%高端写字楼、公寓的展架媒体销售渠道。 在2007年,易取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铺点接近一万四千个,租金价格1千到1万不等。其中公寓点位占到三分之二。 但大半年销售下来,发现公寓人流量远低于写字楼。广告客户点击写字楼和公寓的比例为3比1。于是,此次公寓部分的维护、开发人员都是重点被裁之列。 “现在(公司)留一些了基本的销售、人事、财务的岗位,先小小地做。”陈茗说。不仅如此,根据陈茗的回忆,在10月底,COO杨润强也离职。此前,华东、华南等地分区经理在下半年也陆续离职。 除此之外,一些此前的高调项目也陷入停顿。易取传媒计划中的DM杂志,已经到了谈妥要实施的地步,此次危机之后,就暂时搁置。 易取计划开发的网上查询系统,用于帮助客户查阅广告反馈情况,也难以继续。本来设想中易取网站内容的进一步开发,如把所有在线下发布的广告同时在网站上面发布,通过网站获取一些高端免费试用的产品,这些计划也陷入了停顿。 陈礼煊表示,现在保留顶级写字楼之外,往生活圈渠道开拓,如电影院、百货公司、健身房的展架。虽然在小心翼翼尝试新方向,但陈礼煊一再强调目前最首要的目标是“损益平衡”。 “冬天”并非突然 易取的迅速入冬,并非陈茗想的那样,是“忽然”来临的。 “早在6个月前,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核心团队人员,就一再向董事会建议,应该调整战略。”目前已经选择离开的原易取高层人士说。为了好聚好散,离开的高层都选择了放弃当初加盟时允诺的期权。 之所以有上述建议,是因为易取采取的在楼宇中放置展架的商业模式,“并不切合实际”。上述前易取高层人士说,“客户要做线下活动,有比易取更便宜、更有效的媒体形式。与此形成对比,国内消费者的主动取阅习惯仍需要时间去培养。”加之把在国外并不是“媒体”的展架模式引入中国,要创造契合实际的运营模式,“其复杂程度并非国外的操作模式可比”。 这种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导致易取尽管“纸面数据非常好”,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几乎99%都是人情单,只有第一单没有第二单。”上述知情人士说,客户的续单率非常低,“10个里面也就是1、2个”,而且是10万、8万的小单。而据了解,仅易取直接经营的北京、广州、上海分公司有部分续单,“其他地方几乎为零”。 “易取的问题,还出在其扩张模式上。”与创始人蔡晓阳稔熟、也在新媒体领域的一位人士说,“这种模式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 易取此前的战略是“薄利多销”,吸引社区性的衣食住行类小企业利用其平台发布广告。“哪怕是10万的小单子,也能积少成多”。其创始人蔡晓阳此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曾说。但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用以销售。此外蔡决定用利润买市场,通过和地方性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用一定倍数乘以利润的方式逐步收购分公司股权”的方式,势必对总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很大压力。 已经离职的另一位前易取高层人士说,公司两位创始人“想得太乐观”。“我们一再提醒,易取的盘子铺得太大,一旦现金流上出现问题就很难掉头甚至自保。”而最核心的两位创始人对此并不在意,8月中蔡晓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也坚称:如果媒体公司能拿到投资,那么前三位中必然有易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