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撰稿人,前《商业周刊》记者莎拉-莱西(Sarah Lacy)周日撰文称,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提出的“炒作周期(hype cycle)”被认为是硅谷新兴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这一周期内,舆论会对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最优秀和最拙劣的企业最终的命运都不会因此改变,但是这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却是弊大于利,期间的许多论调甚至十分荒谬。莱西还呼吁传媒界人士摒弃这种氛围,以事实为依据,对企业的状况进行报道。 炒作周期 众所周知,硅谷孕育创业公司的方法与众不同。但这其中也并非总是充满了乐观。而且,硅谷最具破坏性的铁律之一就是所谓的“炒作周期”。而就在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本周加盟Twitter后,部分博客却认为,Twitter“完蛋了”,这种炒作已经达到了荒唐的地步,甚至完全失去控制。 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Gartner的“炒作周期”曲线,如果没有,就请看一下文章附图。下面,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一规律。一家公司诞生之初默默无闻,随后它获得了巨大的增长并引发广泛讨论。突然之间,它被誉为“救世主”。 然后,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创始人离职,公司进入下降通道,不仅增长放缓,甚至无力满足用户的需求。随后的事情虽然未必会发生,但是负面消息的余波将会立刻显现。 这家公司将备受煎熬。不过,再过几年,如果这家公司足够优秀,它还会再度迎来增长。不久后,它终于得到了真正的认可。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所谓的“专家”会认为,这家公司一直都被人们所认可。 最好的例子便是谷歌。谷歌成立之初便饱受赞扬,但随后却因为未能凭借横幅广告盈利而备受责难。但不久后,谷歌的IPO就再度为其赢得了认可,其股价也飙升至700美元以上。 报复心理 不过,“炒作周期”并不只适用于公司,它同样也可以用来描述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社交网络、比如RFID,再比如互联网本身,它甚至可以用来描述人。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就是一例。 它曾一度被媒体神话,但当他创立的第二家公司Loudcloud被危机打乱阵脚时,却遭到了舆论的大肆贬损。 尽管这家名为Opsware的公司最终被惠普以1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但至今为止,仍然被部分硅谷人士认为是一种“失败”。 人们不仅对Opsware大加诟病,甚至开始诋毁网景和安德森本人,他们说,安德森夸大了自己对于Mosaic(网景浏览器的前身)的贡献。不过,安德森并未理会这些,只是埋头工作。 如今,他被认为是Web 2.0运动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和天使投资家。他所投资的两家公司的市值均会超过10亿美元,而且,拥有这种业绩的,也只有安德森一人而已。 要让否定自己的人闭嘴甚至窘迫,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一边数钱,一边告诉他们“我以前告诉过你”。这是一种报复。但是创业公司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了解自己的最终命运,当然,这些公司既有可能破产,也有可能实施IPO。 忘记这种冷酷吧,硅谷的这种“报复”只不过是一盘镶着金边却被苍蝇环绕的菜肴。 “炒作周期”还反映了人性。新技术令我们振奋,我们会高估它1年内的成就,却会低估它10年内的成就。这并不见得一无是处:被低估会使得巨头们放松警惕,而创业公司恰好可以借此超越这些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