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光线传媒的合并流产之后,国内知名的移动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SP)企业华友世纪(HRAY.Nasdaq)沉寂了一年时间。突然间,沉寂被打破。 4月27日,一个由中国独立投资者组成的财团提出收购要约: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3.50美元的价格收购华友世纪51%股权。当日,华友世纪早盘异军突起,从1.50美元大涨33%,至2美元。 而知情人士透露,收购要约事件并不孤立。此前,4月2日,华友世纪刚宣布王秦岱卸任总裁与CEO这两个日常管理职位,留任董事及董事长。而收购要约正是与王秦岱不愿放手华友世纪存在千丝万缕联系,也许这又是一场王秦岱操作的“卖身”突围大戏。 看不懂的关系 并购玄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求证,这个由中国独立投资者组成的财团的负责人为现任欢乐传媒集团总裁董朝晖。欢乐传媒作为一家北京的民营企业在过去几年中默默无闻,一直在影视文化领域的制作、发行、艺人经纪、市场推广等方面低调运作。目前按照这些独立投资者给出的要约价计算,华友世纪的总价值将是7700万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有趣的是,在这场暴风雨中心的两个人物——华友世纪董事长王秦岱和欢乐传媒总裁董朝晖面对媒体出现了迥然不同的态度,且都一反常态。王秦岱一向是非常高调,几乎对媒体的采访从不拒绝,但这一次他选择了缄默。而董朝晖在同行看来是一个非常低调、埋头挣钱的人,这一次却对媒体侃侃而谈。 在无数次“无法接通”和“占线”后,记者终于联系上了王秦岱,但王表示:“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我无法回答关于这次收购的任何问题。我真的什么都不能说,只能等公司最终公告出来。” 王对于这个事情的守口如瓶倒是与过往对公司大事的高调有些差别,不过对于是否会淡出这个产业,他的回答似乎透露出一些信息:“公司的事情现在不好谈,但是对于3G的话题,有时间将来可以好好交流,我对这个事情一直在研究和观察,3G对我来说是要花2~5年长久打算的事情,我也会一直关注下去。”可以推断,王心中还有更长远的规划。 有业内人士透露,王秦岱对于华友世纪是不会轻易放手的,从他4月份卸任CEO的职务退居二线,到25天后突然出现了神秘财团收购,华友世纪的卖与不卖、卖给何人,都无意间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甚至有传言怀疑王在这场收购中起到“特殊作用”。 相对于王秦岱的低调,欢乐传媒总裁董朝晖则对媒体的垂询显得落落大方,作为这个神秘财团的代言人,董朝晖坦言自己仅仅是一个发起人,而且“这次收购华友世纪的团队,暂时和欢乐传媒没有关系”。董朝晖不肯透露财团中其他独立投资者的身份,但暗示这些人员均为电视、音乐、艺人经纪圈中的成功人士。 尽管一再强调收购与其任职的欢乐传媒无关,但是有光线传媒并购的案例和合作模式在先,外界对于这次收购的质疑也并非捕风捉影:对于是否欢乐传媒会通过收购借壳上市、是否恶意收购等说法,董朝晖的解释也很耐人寻味。 他强调欢乐传媒现在要上市有很大难度,甚至需要整合五到十个欢乐传媒规模的公司才能达到上市的要求。在董朝晖看来,目前的欢乐传媒从规模上还不足以支撑一个上市公司的业绩,他们先收购华友,是为了继续寻找合适的资产,整合后可能是十个欢乐传媒规模的公司。按照这个说法,可以把收购的思路理解为:董朝晖率领的欢乐传媒,在未来即便整合到华友世纪这个盘子中,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其他的资产,也会从陆续公布出来的其他神秘独立投资人身份中得到答案,至于这些资产什么时候可以整合进去,就只能取决于华友世纪未来的业绩了。 “华友世纪目前的经营业绩并不好,就其目前主要业务彩铃和音乐来看,在未来3G的发展前景也不乐观。将来的3G平台什么样的业务能够有很好收益,目前还是未知数。我认为这次收购主要是收购方看好华友世纪在国内SP行业打下的基础,并且看好未来3G市场的前景,并制定出了未来的市场布局。”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郭海涛认为。 或许,从董朝晖那里传递出来的一些信息,也证实了这个财团的投资人对于华友世纪的“深谋远虑 ”。董朝晖对媒体透露,这次收购从2008年12月就已经开始,当时是由董朝晖和华友世纪的管理层、董事会进行沟通。但他表示,收购的过程异常艰难:“华友世纪是一个股东非常分散的公司,其单一大股东才占据了12%的股份。因此,收购的方案要满足所有股东和利益者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不断地提出各种收购的方案,以期能够促成收购,但这一谈判的进展仍然异常缓慢。” 出巨资收购华友世纪的目的究竟如何?该财团提出要建立以欢乐传媒集团创始人兼总裁董朝晖为首的新管理团队,同时希望在董事会中获得四席,其中董朝晖任CEO,另外两个为独立董事;其次:将华友世纪的业务重新整合。 董朝晖的信心和决心表达的也很直白——4000万美元资金,势在必得。“随着3G时代的到来,华友拥有音乐内容和SP资产的双重通道,通过整合,将有可能成为国内3G业务最大的内容提供商。” 记者观察VIEW 3G大潮中的SP阵痛 2008年之前的SP行业,走过了探索、发展、爆发、消亡的一个轮回。在走过了原始积累的阶段后,2005年被称为是SP的转型年,而2006年更是成为了SP的生死年。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频频看到转型和SP+CP这样的字眼。从这一年开始,受运营商以及上游版权提供商的双重挤压,整个SP行业都在思索未来发展方向,似乎向CP转型也被视为SP生存的必经之路。然而,包括灵通网、TOM在线以及华友世纪的受挫,给了众多向CP转型的SP们敲响了警钟,这种简单的商业形式也无法适应市场的变革。 随着2008年动电信运营商的重组和3G商用的落地,SP 企业过去所提供的电信消费服务产品内容,甚至过去的企业组织结构,都毫无疑问地必须要面临着变革的抉择。而这或许正好是SP行业那些有识之士们,对SP行业和自身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规模洗牌和重组的绝佳机会。原有SP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电信运营商。由于电信运营商在移动增值业务中的特殊地位,电信运营商向增值业务上下游延展的势头非常明显。这意味着,简单的可复制性强的SP企业前景堪忧。同时,3G商用将引发固定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平移,因此SP公司面临着互联网巨头们的挑战,甚至是影视公司、电视传媒巨头的挤压。 CNNIC资深分析师池大治这样分析:“3G是一道分水岭。3G之前的SP行业,是一些中小型规模的SP企业在运作,逐渐壮大后开始对传统行业进行收购或者资源整合。但是在3G时代,传统行业的实力型企业开始对SP行业进行整合,包括大型的门户网站和传统的传媒集团、影视公司、音乐巨头等。他们的资金实力和行业背景在进入SP行业后,会反过来对原有SP企业进行收购,而我认为这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 华友世纪的收购大戏应该是3G大潮中的一个缩影,新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并购必然到来,收购、重组、整合,又一个轮回由此拉开序幕。 SP的命运 跨界不易 对于华友世纪来说,被收购可能是最好的出路。此前,华友世纪作为中国联通(6.75,0.06,0.90%)最大的SP之一,曾经拥有无比的辉煌。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更是展开过一系列收购动作,希望从单一的无线增值业务拓展到“娱乐+无线”的新模式中,把自己的盘子做大。 SP的出路在哪里?王秦岱和华友世纪早在国内运营商开始“严管”前就已经在思考并有所动作。回顾2005年之后华友世纪的收购与被收购的路线图,就不难看出其为了生存进行的闪转腾挪。在3年前,王秦岱喊出了那句“要做亚洲最大的音乐公司”,当时他们已经以6000万元收购飞乐唱片60%的股份,又斥资3500万元控股华谊兄弟音乐51%的股份,接下来又陆续完成了收购鸟人艺术30%股份(投资1800万元)和收购金信子文化65%股份(投资1200万元)的壮举。连续的收购让华友世纪似乎有了底气:“当然我们提出未来两到三年要占到中国音乐内容市场25%以上的份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王秦岱当时如是说。 上市后手握7000万美元的资金,3年总计花费1.4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5家唱片公司,一系列的收购似乎证明了华友世纪迈向“娱乐+无线”概念的决心。但纳入囊中的几家唱片公司并没有能帮助其在2008财年走出亏损的阴影,在这一年,华友世纪营收为5400万美元,净亏损达到了1200万美元。其中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曾显示,总收入1440万美元中音乐唱片收入仅300万美元,同比下降39.3%。或许这种下降不是唱片公司的过错,而是经营这些唱片公司的策略出了问题, 这也正是2007年年底华友世纪与光线传媒积极接触的主要原因。 那一年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的合并被看做是国内IT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双方合并后的架构也清晰可见: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将出任新公司董事长兼CEO,华友世纪董事长王秦岱将淡出新公司。王秦岱坦言自己主导了这次合并,对合并的前景更是充满憧憬,用他的话讲就是“双方的合并把新公司在娱乐传媒上带到了一个新的平台、新的境界,实际上我们把华友、光线都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会走上更加好、更加长远发展的路”。 但是这场万众瞩目的合并却在2008年3月戛然而止。双方对外公开的解释是:“对新公司的长久发展战略没有答成一致。”但知情人士透露,双方高层权力分配、光线经营业绩无法考证才是全并终止的真实原因。这次合并的失败,也在华友内部埋下了更大的分歧。知情人士透露:“华友世纪的内耗也是其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业绩不佳和对于前景的堪忧,导致今年4月初,华友世纪创始人王秦岱宣布卸任总裁和CEO职务,董事会决定由资深董事向松祚接任。 光线传媒要走的是继续上市的求索之路,而华友世纪要走的,仍然是跨行业合并或者被收购的征途。因为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空中网的CEO周云帆、TOM集团的CEO汤美娟和副主席王雷雷、分众无线的CEO徐茂栋都先后离职,灵通网也被印尼整合媒体公司低价收购,国内SP行业一片哀鸿……怀抱金蛋的华友世纪在这个时期绝对格外显眼。“与其他几家大SP相比,华友世纪坐拥数家唱片公司,手中现金流如此充足,但是市值却被严重低估,这些潜力和因素构成了此次收购的重要原因。” CNNIC高级分析师池大治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收购方无疑是看好这些资产的前景,并且希望把自己的业务和华友世纪进行整合,在3G市场大展拳脚。可以说,无论是谁主导了这一次的收购,都选择了最佳时机。
|